“建筑:自每个人,为每个人”——阿那亚论坛
2017年10月28-29日,由阿那亚和世界建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7阿那亚论坛”在北戴河新区阿那亚国际青少年营地举行。论坛以“建筑:自每个人,为每个人”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中国、日本、挪威、法国、马来西亚的众多知名建筑师和学者,围绕“建筑与每个人互动”的话题,分享了他们的设计实践和研究成果。两天,一场主论坛、八场分论坛,建筑师和学者展开了密集的思想交锋,演讲嘉宾与听众之间也不乏深入的交流和对话,阿那亚论坛在深秋的黄金海岸掀起了一场建筑界的头脑风暴。
10月28日 | 主论坛
主论坛主持人张利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建筑》主编
常青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常青院士以“风土根与楚辞魂——汨罗屈子书院设计实验”为题介绍了汨罗屈子书院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其建筑构思一方面源自湖湘的风土建筑的穿斗式木结构,一方面来自《楚辞》中的描述的建筑与景观意向,是将实存、史实和想象融为一体的湖湘古风再创作。通过屈子书院的案例,常青院士传递出他对待遗产地复原设计的态度:尊重历史和自然地貌,不能一味的仿古,而应从历史文献和本土建筑中寻找文化基因和设计线索。
罗伯特·格林伍德(Robert Greenwood)
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Snøhetta)合伙人、总经理
罗伯特·格林伍德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公共空间”,他以精彩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斯诺赫塔事务所对公共空间的诠释,从他们自己事务所的办公空间到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奥斯陆歌剧院到纽约时代广场,斯诺赫塔事务所在设计中始终关注公共空间的利用,让建筑和空间更好地为人服务。格林伍德强调:公共空间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平等的开放的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融入其中。
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
东京国士馆大学理工学部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
国广乔治先生的演讲以“爱、尊重和信任”为主题,他从日本的茶艺谈起,日本传统的茶馆就是一个超越阶级、平等交流的场所。接着,他以安藤忠雄组织发起的濑户内海的地域复兴运动,和伊东丰雄等明星建筑师参与的东日本大地震的震后重建活动“所有人的家园”为例,提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以人为中心做建筑,建筑师需要思考如何将“爱、尊重和信任”这种社交关系融入到建筑里面。
李晓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李晓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身份认同——自信的地域实践”。他的留学和海外工作经历让他体会到,身份认同是幸福指数高低的因素,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思想的传播让被殖民地国家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也遇到过同样的困境,他认为在建筑中特别强调自身的文化并用标志性的手法呈现出来实际上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他自己的设计实践则是尝试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抵抗枯燥的宏观叙事。
戴维·特罗丁(David Trottin)
法国PERIPHERIQUES MARIN+TROTTIN建筑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戴维·特罗丁的演讲以“FUBU(为了我们,我们创造/For Us By Us)”为主题,分享了PERIPHERIQUES事务所设计的精彩案例。他认为建筑应当考虑人的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交流的空间,将人连接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关系。他希望通过设计,突破收入对于居住生活品质的限制。“我们希望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人、文化、收入以及对品质的要求,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计来实现。”
10月29日 | 分论坛
·“范”——建筑设计新思维和新实验
学术主持:李翔宁
研讨嘉宾:董功,贾莲娜,鲁安东,王硕,俞挺
“范”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王硕,鲁安东,董功,李翔宁,俞挺,贾莲娜
“范”分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主持,直向建筑主持建筑师董功讲述了他在阿那亚建成的图书馆项目,项目建成后意外的传播方式曾带给他很大压力也让他有了更多思考,同一个建筑会折射人们不同的思想,建筑与人的互动,是多元且复杂的;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贾莲娜介绍了新建成的作品——山东威海的石岛山居,从设计到建成花费了数年打磨,让她获益良多,她认为,建筑师要有足够敏感的用心,才能切入自然与人居的平衡点。房屋建筑、人与自然之间蕴含着很多层次的情感,“面对自然时,建筑师的状态就比较谦卑。”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讲述了他与2015年与冯路、窦平平合作策划的“格物工作营”,工作营邀请了10位建筑师与策展人参与,围绕同一个场地进行了密集的讨论与设计实验,其中产生的思维冲击令人惊讶;META-工作室创始人王硕从他的新青年公社谈到了他对集体居住模式的改良实验,最后,Wutopia Lab创始人俞挺以“我的中年危机”为题,从他对建筑学的理解发散开,介绍了多个近年来完成、在互联网广受关注的设计项目。
·“群”——社区营造
学术主持:冯路
研讨嘉宾:李虎,刘珩,马寅,张桦,张利
“群”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马寅,刘珩,冯路,张利,李虎
“群”分论坛的主持人是无样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冯路。阿那亚品牌创始人马寅提出:社群源自每个人内心的需求。阿那亚通过相似的价值观聚合人,通过空间建设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日常,精神生活和邻里交往的需求,并在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同步展开社群生活,在社群营造,重建温情脉脉的新邻里关系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李虎认为在社群营造中,建筑师会考虑做一些空间把人聚集起来。所营造的社群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设计,还涉及管理的问题;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桦认为设计中的“群”是真正对人有意义、有价值的。交往空间,最重要的一点是让人能停留,增加人与人、人与自然交往的可能性;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创建人刘珩通过分享自己的设计案例说明对于建筑师来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植入,都会改变人的一种日常体验。生产的概念与社区的概念可以通过相似的发展过程找到连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建筑》主编张利提出:在建筑里一般有两种身体,一种作为审美对象,另一种通过“玩儿”来获得快乐,将激发人对世界感知的界面引入到建筑中,增加整个空间的游戏性,也就更多地构成了社群。
·“家”——居住品质与居住环境
学术主持:龙灏
研讨嘉宾:鲍威,陈文贤(Chan Mun In),李振宇,宋昆,陶磊,张佳晶,周渐佳
“家”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龙灏,周渐佳,张佳晶,陶磊,陈文贤,鲍威,李振宇,宋昆
“家”分论坛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龙灏主持。鲍威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鲍威从柯布西耶的14m2小房子谈起,介绍了其在北京菜市口胡同的杂院改造,从中试图反思人们现在追求的大的住宅空间是否有必要。马来西亚Design Collective Architects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陈文贤描述了他的自宅,面积不大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传递了一种开放的设计原则。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以其从业以来的住宅项目为线索提出了他的关注点,即如何在不增加建筑材料或其他投入的情况下,让住宅这种离我们最近的建筑形式变得更有趣。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宋昆指出,中国现在的建筑居住形态和敞开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私有化率太高,倡议卖给私人的房子要使用简单清晰的产权划分方式,高层或者多层公寓性住宅则以出租为主。陶磊(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陶磊分析了他的自宅,对他而言,能够亲近自然的理想居住感受是通过院子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院子与室内间的通透性来实现的。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张佳晶表达了阿尔法狗对其建筑设计方法学的影响。冶是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周渐佳介绍了她与合伙人以同济新村为样本进行的研究,在上海,新村经历的演变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现代性梦的投射,这促使了他们的反思和研究。最后,主持人龙灏指出,中国的住宅建设甚至形成了一种范式,一种模式,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说很了不起,但在将来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张佳晶也认为,国家的规范和法律对现在的住宅建设是必要的,但弊端在于不支持多样性。
·“乡”——乡村的复兴与建造
学术主持:周榕
研讨嘉宾:何崴,国广乔治(George Kunihiro),吕品晶,魏浩波,周凌
“乡”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周凌,国广乔治,吕品晶,丁沃沃,周榕,魏浩波,何崴
“乡”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主持。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崴分享了其在福建建宁地区参与的一些乡建项目,希望通过对废旧的农业设施的合理利用,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来建设配套的旅游设施;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吕品晶则通过对贵州两个结构不同的村庄的改造,提出如何建立村庄新的公共空间系统;来自西线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魏浩波主要分享了如何根据所在地的资源状态,因地制宜,来对地块进行合理的建设;最后来自南京大学的周凌教授则发表了自己对建筑历史进程和当代建筑教育的看法,也举例说明了现在乡建的一些问题;演讲结束后,国广乔治教授与几位演讲嘉宾就如何避免乡建多样性的丧失,如何能够滋生新的更年轻的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技”——建筑技术的进步与成果
学术主持:张昕
研讨嘉宾:崔彤,胡铮,高崧,袁烽,臧峰
“技”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张昕,高崧,崔彤,袁烽,臧峰,胡铮
“技”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昕主持。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彤从与建筑结构相关的土木开始谈起,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的形态就蕴含着最合理的建构形式逻辑;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高崧首先对“技术”的定义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促进人类发展也可能是反人类的,建筑技术的发展最终也要回归到价值观的问题;CCDI·境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联合创始人胡铮提出对建筑技术适度应用的观念,并以三亚机场配套综合体为例阐释了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建造思想和技术选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介绍了自己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一些建造实验,从3D打印技术到机器人建造。在四川乡村的一次实践经历让他开始考虑可否将机器人施工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他认为技术不应该仅属于学术,而应该属于大众;众建筑&众产品合伙人、主持设计师臧峰将“技术”拆分为“技”(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和“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两部分理解,并介绍了他们的插件系列的迭代过程。最后,主持人张昕也分享了他在建筑光环境设计中关于光与空间的构成、自然光的规划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忆”——传统建筑与文化
学术主持:黄居正
研讨嘉宾:崔光海,丁沃沃,埃伦迪·布拉克斯塔·哈夫纳(Erlend Blakstad Haffner),刘克成,汤桦,魏春雨
“忆”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崔光海,汤桦,刘克成,埃伦迪·布拉克斯塔·哈夫纳,丁沃沃,黄居正,魏春雨
“忆”分论坛由《建筑学报》执行主编黄居正主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崔光海分享了其参与的诸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除了要保护那些承载记忆的文物本体,也有很多问题可以从建筑学的角度思考;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丁沃沃教授通过分析卡洛·斯卡帕的建筑作品提出“忆”在建筑作品中一定是通过“新旧的并置”来呈现的,有时间的厚度才是有质量的回忆;埃伦迪·布拉克斯塔·哈夫纳分享了于特岛青年营地重建的案例,他们希望通过设计重塑社区的归属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克成教授抛出了在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重点保护的文物遗址与个人生活的距离感,如何让遗址唤起人们的共同记忆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汤桦提出“记忆”在他的设计中是一种文本性的参照物,包含两个层面:人文和自然,而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倾向于用现代的建筑语言来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魏春雨教授解读了“图示”(schema)和“原型”(archetype)的概念以及在其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他认为最柏拉图式的最原型的东西其实可以承载很多的回忆。
·“城”——建筑对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的积极介入
学术主持:支文军
研讨嘉宾:郝琳,徐全胜,张路峰,李少锋
“城”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张路峰,支文军,徐全胜,李少锋
“城”分论坛由同济大学教授,《时代建筑》主编支文军主持,旨在探讨建筑对于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的积极介入。Oval partnership事务所董事合伙人、INTEGER事务所执行董事郝琳通过远程音频,以成都太古里项目为例,从开放空间、开放街区及新商业业态中的艺术文化等角度探讨了重创项目如何在城市中实现;启迪设计集团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少峰提出“住圈集成”的概念,并提出住圈集成的4要素:(1)距离及尺度;(2)生活与物质服务相配套;(3)较好的景观环境条件;(4)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认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全胜探讨了建筑企业中如何使设计成为产品、成为什么产品、如何提升产品品质等话题。同时,建筑品质可以通过技术以及设计师自身修养和能力在建筑设计上的反映来提升;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路峰围绕毕尔巴鄂效应能否被复制进行了论证,认为该效应不是必然发生的,是一把双刃剑。主持人支文军以城市发展正逐步从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转向日常的、更关注公共微环境的营造做了总结。
·“论”——建筑评论
学术主持:青锋
研讨嘉宾:方振宁,冯路,葛明,李翔宁,鲁安东,唐克扬,张昕楠,于冰,周榕
“论”分论坛嘉宾(从左至右):张昕楠,冯路,周榕,唐克扬,鲁安东,葛明,李翔宁,方振宁,青锋
“论”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青锋主持。参与研讨的嘉宾就建筑理论古典性、纯粹性的保持与发展,以及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碎片化日趋明显,话语权迅速更迭的大环境下,建筑评论家如何应对新挑战展开了讨论。
古典派学者面对现代性的挑战,认为传统的评论范式已不再有效,他们主张历史批评设计和词语互补,在双重构架中理解建筑学科。理论者投身于各种类型的实践性设计,而终极目标则是对建筑学理论性的思考。
展览作为自现代主义诞生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建筑知识传播方式,已成为一种重要批评的方式而存在。尤其在21世纪,建筑师在某些重要的展览中的出现,也是一种对其学术生涯一个阶段性的评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建筑师、理论家、评论家的工作方式。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会迅速的接近。面对这种交锋,逻辑缜密的古典理论体系通常缺少生动性这一特征更加凸显,少一些套路,多一些趣味,是当代建筑设计和实践中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有些建筑学者提出,应趁势在碎片化的信息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使建筑评论作为一种生动性的思想,融入到理论与实践之中去。
关于阿那亚论坛更详细和深入的报道,请关注《世界建筑》2018年1月阿那亚论坛专辑。□